“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近日,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出席某商业论坛时自曝裁员计划,称今年裁员对象主要是中层,原因是制造业务的智能化减少了用工数量。如今,像海尔一样的诸多制造类企业都开始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化、机械化的转型,使用机器人装置代替人工成为大趋势。
据了解,目前全球8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外壳由机器人负责喷涂,iPhone等智能手机的焊接点也都由机器人完成。无论是国产机器人的应用,还是进口机器人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如今机器人已悄然掀起了一场“新工业革命”。海尔裁员仅是开端主要以工程机械销售为主的常州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山东办事处主任戚伟民对经济导报记者介绍,目前他们所销售的工程机械中,焊接、切割等多个步骤都是由机器人完成的。
“是否选择用机器人或者机械流水线,一是要看工种的危险性,二就是性价比。”戚伟民表示,一台几十万到100万元不等的机器人设备,一般能在一年半到两年内收回成本,企业比较愿意使用。最显著的是汽车行业,这是一个成熟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制造的行业;3C(电脑、通讯和消费性电子)行业则是接下来用工作机器人替换人工的大行业。据了解,今年郭台铭就为富士康装配了100台机械臂,目前部分厂房可实现“关灯生产”。
家电企业也是替换大军之一,海尔裁员仅仅是开端。导报记者从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了解到,作为青岛海尔集团的子公司,目前其已开始提供自动焊接、吸塑机、部装、总装、检测流水线等一系列专有设备。海尔电器的大多数机器人设备都来自于这里。一哄而上的尴尬“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化、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运用为代表的一个新时代,特点之一即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小。工业机器人就是实现这一变革的最佳手段。”山东机械工业自动化设备协会研究员林伟民,为导报记者描述了未来机器人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蓝图”。
“山东的重工业、生产型企业众多,这也是机器人能够在山东拥有广泛市场的重要因素。”林伟民说。面对广阔的前景,国内外众多机器人企业纷纷抢滩市场。“目前国产机器人大多为非标机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定制化生产,而国外几大企业却更多是批量化生产标准机器人。”林伟民介绍,非标机器人市场份额已从70%降到10%,在这约10%的市场缝隙中,国内数百家机器人企业正在激烈竞争。通过青岛海尔机器人公司的设立,记者又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国内诸多机器人买方正逐步尝试自己制造机器人,甚至成为新的卖方。“目前很多拥有机械化制造许可证和生产线的大型企业,因为对人工智能的需求非常高,在很多情况下就自己投资、自己产、自己用。”林伟民说。
在林伟民的办公桌上,就有八九个机器人公司的产品目录和介绍。他说,“从2012年开始,山东省内原本只是做简单机械制造的公司都或多或少增加了人工智能化、机器人等产品和项目。但在认证和准入标准等方面还缺少精准的规定,一哄而上的局面也就难以避免。”规范配套环节青岛市近日发布《青岛国家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这是经过一年的调研和讨论完成的一份详细规划,其中特别提到大力发展水下特种机器人、建设中国水下机器人之都等。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高新区专门成立了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办公室。青岛市计划到2016年,机器人企业达到50家,产值达到40亿元,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形成,在机器人本体、集成应用、服务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林伟民认为,目前青岛高新区的相关产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是一个促进。“目前国内尚缺乏研制机器人相应零部件的产业,后续的维修以及销售等诸多环节也都不系统、不规范。”“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国外已经发展了30年,而国内刚开始起步。如何形成批量生产、提高质量、做高端设备,是很多机器人公司未来的规划。中国真正迈入新工业革命,还需假以时日。”林伟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