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劳动密集型、低利润率的装配工作仍在中国进行,这是中国在
智能机器人上落后于邻国韩国和日本的原因。
数据显示,韩国和日本每1万人的工厂里,配备有超过300个多功能
工业机器人。而中国每1万人的工厂仅拥有23个机器人,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但从2008年到去年,中国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平均每年增长36%。到2017年,中国
智能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而随着我国
工业机器人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机器人业务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核心增长极。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电子产品制造商面临日益增大的
自动化压力。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表示,该公司计划生产自己的
工业机器人,用来完成较难的组装任务及原材料运送。
郭台铭说,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电子产品的装配自动化推进起来很艰难,因为许多电子产品不是规模化生产,一旦使用
智能机器人来装配,就需要根据产品型号的变化经常对机器人进行调整,而由于不是规模化生产,安装这种可调整机器人在成本上不划算。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和严峻的竞争压力,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道路曲折。行业企业应冷静思考、审慎投入,加强资源整合与合作,寻找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在看到新领域机遇的同时,企业也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
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
近年来,智能化、
自动化机器人概念在国内外大热,股市中更是一路领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下降,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
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据罗百辉分析,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
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居全球首位。预计中国
智能机器人产业2014到2024年十年间的增长率,保守估计为年均36%-50%之间,带来的潜在市场规模达万亿级别。
基于工人成本不断增长的现实,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为最好替代方式,正在珠三角等中国工业重地和经济发达地区掀起新一轮“革命”。未来我国
工业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将会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其
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将占全国一半以上。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经信委2014年主要工作计划之一,就是“在珠三角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
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打造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并以此为依托争取再创建1-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今年以来,广州、佛山、中山等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推进“机器人换工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加快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中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的主要途径。但现实情况是:虽然我国
工业机器人市场即将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个市场却被国外品牌把持,国产品牌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中国的
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不断的进步中,但和国际同行相比,差距依旧明显。
工业机器人很多核心技术,我们都还有待攻克,这是影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面对光明的前景与产业化起步初期的薄弱基础,关于
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不断跟进。2011年,工信部发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划。2012年,科技部发布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要攻克
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2013年4月21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成立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北京科技会堂揭牌成立。
不难看出,
智能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中国工业领域的一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