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之后,国内的机器人企业能剩下五分之一就不错了,特别是那些没有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厂家将基本没有生存空间。”近日,国内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如此断言。
这位企业家的观点代表了许多行业人士的担忧: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受到资本和政府的热捧之后,如今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且这一局面还在进一步恶化之中。
低端产能过剩渐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公开表示:“关于机器人产业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近些年在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制订了诸多规划,也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和扶持这一行业的振兴。机器人产业甚至成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各省市也纷纷将机器人产业发展纳入重点项目。
毫无疑问,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一个冷门行业到如今的备受关注,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
如今,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并大力推进发展。近几年,产业整体发展比较迅速,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个,短短几年时间,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个。
但是在这一快速增长的背后,却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自主研发能力依然孱弱、政府补贴政策不够完善,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投资的盲目性,以及个别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偏差,这一行业低端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出现,需要尽快化解。
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增长也有其现实的需求。
作为新兴市场中最为活跃的经济体,我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也面临着劳动力逐渐减少和老龄化加剧的现象,因此对机器人的需求倍增。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了7.24万台,同比增长34.3%,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扩张迅猛,尤其自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市场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014年全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了5.7万台,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2015年销量更是达到6.8万台。据工信部预测,到2020年,仅我国自主品牌生产的机器人产量就会超过10万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很可能会提前达到。
据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介绍,机器人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我国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仅31台”,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不到德国和日本的十分之一。
根据中国工程院近日所做市场调研,被调查企业中,近65%的企业具有强烈“机器换人”意愿,14.5%的企业正在做“机器换人”准备。
记者从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经信部门获悉,这些省正在努力推动“机器换人”在企业的普及。以浙江为例,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该省采用机器换人,已经替代了200多万低端劳动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