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人形机器人,又称类人机器人,作为科幻题材作品中司空见惯的形象,实际上却是一种离现实生活最遥远的形态。依照惯用的商业思维,“难做”、“死贵”、“没用”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化前景过于渺茫。不过,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不喜欢循规蹈矩。
今天故事的主角——“钢铁侠科技”(ART Robot),一支近20人的精简队伍,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已造出双足大仿人机器人成品,正准备将其投入流水线量产。近日,智东西来到位于上地科技孵化园的钢铁侠科技,一睹国内首个商业化“双足大仿人机器人”风采。
与极具英雄主义风格的公司名字——钢铁侠形成有趣对比的是,创始人兼CEO的张锐是个身形消瘦,略显腼腆的小伙子。在随后的交流中,智东西与张锐,就人形机器人的行业现状、创业历程、项目独创性与商业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此同时,也深刻揭示出当下学术研究与创业模式的差异性。
走出象牙塔和实验室,却依旧怀揣着作为研究员的那份初心和专注,敢为人先,快速推进,被日美韩等国领先数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或许不再遥不可及。
一、缺少中国玩家的机器人市场
提起双足人形机器人,去年惊艳四方的Atlas影像仍历历在目:步履矫健、实力搬砖、强推不倒,强大的机械控制力让人印象深刻。Atlas虽不足以称之为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但相较于满大街的滚轮移动、平板显示一众“玩具式”产品,前者才算是帮“机器人”正名。
无论是完善的技术研发,还是繁杂的供应链管控,强大的资金支持,人形机器人领域都设有极高门槛。完整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不仅包括电机、双足、手臂等复杂的机械控制系统,还需具备环境感知和行动规划等能力。
实际上,双足大仿人机器人的风头一直被海外公司和研究机构占据,国内主要以项目研究为导向,在商业化领域鲜有动静。不止于美国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日本本田(Honda)、意大利RobotCub Consortium等公司都在“人形机器人”项目上不遗余力地砸钱。
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以军工、航天等行业应用为主。在消费端市场,将大块头小型化是个不错的选择。桌面级人形机器人NAO在科研领域广受欢迎,其法国机器人公司Aldebaran被软银收购;国内Alpha系列机器人助优必选跻身进入独角兽行列。
不过,在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钻研多年的张锐看来,小型人形机器人并不足以提供完善的功能服务;高校科研领域与科技馆展示,将会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短期内商业化的重要方向。